九月有一部有趣的考古式的新专 John Frederick Lampe: The Dragon of Wantley 这部剧一开始就在真英格兰的 Haymarket Theatre 首演。当时意大利歌剧(以亨德尔 George Frideric Handel 作曲的 The Beggar’s Opera 为代表)风靡伦敦。伦敦本地人就想着怎么样能模仿这样的成功呢?于是用自己 Dragon of Wantley 的屠龙骑士的故事(见截图 https://en.wikipedia.org/wiki/Dragon_of_Wantley 通过堆防御、踢屁股打败龙的喜剧。Wikipedia 也简略介绍了这部剧的索隐研究:原本是一个律师诉讼的故事),由 Henry Carey 写了歌词,John Frederick Lampe 作曲,编成了自己的意大利式的 Dragon of Wantley 歌剧,因为融入大量本地的调子(以及一些滑稽 、下流的梗),在英国大获成功。据说亨德尔也盛赞了这部模仿自己的戏。但这部剧之后随着时间慢慢不为人所知。于是!!!今年九月的这张 John Frederick Lampe: The Dragon of Wantley Mary Bevan / Catherine Carby / John Andrews / Brook Street Band https://open.spotify.com/album/0138b8oCHD1PxtSAT9dxjS 成为这部剧有史以来的第一个歌剧录音专辑
I trained a multi-output regression model(training data: https://www.kaggle.com/competitions/feedback-prize-english-language-learning) to grade the first paragraph of T.S. Eliot’s The Waste Land. You can imagine that AI saying: Well, your vocabulary is good(3 out of 5). Syntax and grammar are not bad(2.95 out of 5), but you still need to improve your cohesion, phraseology and conventions.
A young artist stands in a nearly empty studio, brushes in hand. Rather than showing the artist in the act of creation, Rembrandt focuses on the daunting expectations of the surface to be painted. This little picture asserts that making art is an intellectual act as much as a technical one, a product of the mind as well as the hand. The painter here is conscious of the task ahead – think about how the looming easel blocks his way to the door – and maybe even of his place within the Netherlandish artistic tradition.
這段視覺引導確實沒有被誤解,因為地面上顯然有更多的光照和紋理細節。視覺引導的期待得到來自畫面細節和光影的回應。可 Rembrandt 盡力描繪地板上的紋理?這是為什麼呢。
讓我們把視線擴大回整幅畫面,也許慢慢你會發現這幅畫有種奇怪的不和諧和趣味。透視和光影都是對的,可總覺得奇怪。彷彿畫架是一個縮比玩具模型,人物像是一個模型娃娃。如果熟悉攝影、攝像和鏡頭,也許你已經想到 tilt–shift photography(移軸攝影)。對大多數讀者來說,可能最著名的 tilt–shift photography 例子是 Sherlock 的片頭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ZABO1mNuSc. Tilt-shift 需要一個非常狹窄的景深(depth of field)
在Artist in His Studio這幅畫中,從地面和人物臉龐、身上的光照來看,剛好有一束光打在人物與畫架中間。
任何在這束光之內的細節描繪都會讓這幅畫帶給觀者「微縮模型」式的 tilt-shift 趣味。我們會驚奇地發現,確實,Rembrandt 接下來把大多數細節和光照都給予了這塊有魔力的空間。基於「單點透視」(one point perspective)的原則,顯然 Rembrandt還不太敢突破透視傳統,更多探索這一片狹長的景深區域(给予画面中一个虚拟狭长长方体空间内的物品更多细节)。但明確的光照和有限的細節已經足以讓這幅畫擁有足夠多的tilt-shift 趣味。
Tilt-shift 所基於的現代摄影鏡頭和光線技术基礎要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才被建立。Rembrandt 在這幅十七世紀的小尺寸作品Artist in His Studio中意外的發現了 tilt-shift無法言說的趣味,可這終究只是一次和未來的短暫對視。假如Rembrandt對這幅小作品再添加一些細節,進而發現這個神奇的窄景深空間的完整邊界,也許藝術史的透視技法發展歷程會被改寫。
最近一直困扰于「对马岛之魂」的困境。在极端情况下,「我」是否会把另一个人看成非人类的「鬼子」,还是永远把人当成人。「对马岛之魂」的男主境井仁最终因为如果仍然把别人当做「人」,那么自己珍视的友人和同志会不断死去,对自己厌恶的事情永远无能为力。而放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能救自己想要救的所有人。譬如,他知道战争中用毒如果流传开,那是他自己也不愿意承受的事。但用毒能让他达成当前的「救人」目的,他会在挣扎中选择去做。在不把敌人当人就能救人的一次次经历中,境井仁终于放弃了把敌人当做「人」的幻想,而化身「战鬼」。 在无数次推导之后,觉得自己对这个问题的当前解是:不要成为能够决定别人命运的人,并且不断鼓励任何人成为决定自己命运的人。而对于我自己,无论如何,会把人当成人。正如要回答「如果你是希特勒,你会怎么把德国从丧亡中救回来」。那么我可以回答,我不想加入这个假设,也不会加入这个假设。这个选择和缺乏某种能力并没有关系(不能)。 这个问题刚好也回应了今天和一位小伙伴讨论的:后现代主义建筑师是否是「无能于」做一个城市级别的整体规划。对于这个问题,现在我的答案也明确了:「是不为也」。反对和解构「总体设计」,对于「总体设计」持「是不为也」的观点,而不是「不能」。它可以是否定了问题本身的存在。否定 x 并不意味着选择 \bar{x},否定 x 可能是选择 y,而 y != \bar{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