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为不为和能不能(「为」和「能」定义自孟子「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最近一直困扰于「对马岛之魂」的困境。在极端情况下,「我」是否会把另一个人看成非人类的「鬼子」,还是永远把人当成人。「对马岛之魂」的男主境井仁最终因为如果仍然把别人当做「人」,那么自己珍视的友人和同志会不断死去,对自己厌恶的事情永远无能为力。而放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能救自己想要救的所有人。譬如,他知道战争中用毒如果流传开,那是他自己也不愿意承受的事。但用毒能让他达成当前的「救人」目的,他会在挣扎中选择去做。在不把敌人当人就能救人的一次次经历中,境井仁终于放弃了把敌人当做「人」的幻想,而化身「战鬼」。
在无数次推导之后,觉得自己对这个问题的当前解是:不要成为能够决定别人命运的人,并且不断鼓励任何人成为决定自己命运的人。而对于我自己,无论如何,会把人当成人。正如要回答「如果你是希特勒,你会怎么把德国从丧亡中救回来」。那么我可以回答,我不想加入这个假设,也不会加入这个假设。这个选择和缺乏某种能力并没有关系(不能)。
这个问题刚好也回应了今天和一位小伙伴讨论的:后现代主义建筑师是否是「无能于」做一个城市级别的整体规划。对于这个问题,现在我的答案也明确了:「是不为也」。反对和解构「总体设计」,对于「总体设计」持「是不为也」的观点,而不是「不能」。它可以是否定了问题本身的存在。否定 x 并不意味着选择 \bar{x},否定 x 可能是选择 y,而 y != \bar{x}